中藥湯劑的煎煮注意事項以及各種藥劑的服用方法
中成藥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應用歷史,是中醫(yī)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。到目前為止,經(jīng)批準生產(chǎn)的中成藥已達9000多種,治療范圍遍及臨床各科,其中不少品種已為廣大群眾所熟知樂用。由于中成藥具有療效好、服用方便、不良反應少、攜帶方便等優(yōu)點,因而在國內外很受歡迎。中藥的用法,主要指常用湯劑的煎煮應當注意的事項以及各種藥劑的服用方法。
煎煮湯藥是最為常用的一種制劑形式,煎藥用水和火候都有一定要求。用水必須潔凈,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、河水及自來水,井水則必須選擇水質較好的。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在容器內浸藥令均勻,用水量應以淹沒藥物或稍高為度。至于火候的控制,則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,通常發(fā)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都應避免久煎,應當用“武火”迅速煮沸數(shù)分鐘后改用“文火”略煮即可,以避免久煮而至香氣揮散,藥效損失。而補益滋養(yǎng)類藥物則大多可以較久煎煮,讓有效成分充分溶出,藥力完全。其他如貝殼、甲殼、化石及多數(shù)礦物藥入湯更宜久煮。
在一個處方中如果各個藥物的性質和質地有顯著差別,就應當分別先后,次第煎煮,其中的芳香藥等則須待礦物,貝殼及某些根類藥物先煮約10分鐘后再放入。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的植物種子,可用紗布包裹煎煮,不至浮散,以便飲服。若處方中有不宜煎煮的藥物,可另行溶化,然后同煎煮的其他藥液混合。方劑中的液態(tài)藥物也不入煎煮,與其他藥液混合即可。較貴重的藥物如:人參、三七、川貝母等通常多制成散劑與煎煮的藥液同服。膠質藥物如鹿角膠、龜板膠等則當另行烊化然后混合其他藥汁服用
服藥方法,湯劑都宜于溫服;發(fā)散風寒藥最好熱服;嘔吐或者藥物中毒,宜小量頻服;用從治法時,也有熱藥冷服或者涼藥熱服的。丸、散等固體藥劑,除特別規(guī)定外,一般都用溫開水吞服。
服藥時間,也必須根據(jù)病情和藥性而定,一般來說,滋補藥宜在飯前服;驅蟲藥和瀉藥大多在空腹時服用;健胃藥和對腸胃刺激性比較大的藥物宜于飯后服;其他藥物一般也宜于在飯后服用;而安眠的藥物則應在睡前服用。無論食前或飯后服藥,都應有間隔,如飯前后1~2小時左右,避免影響療效。
一劑中藥,一天通常服用三次。病緩可服兩次;而病種病急的可隔四小時左右服用一次。晝夜不停,藥效持續(xù),有利于病勢。在應用發(fā)汗、瀉下等藥時,若藥力強勁,要注意病者的個體差異,一般以得汗、瀉下為度,適合而止,不必盡劑,一面漢下太過,損傷正氣。
- 上一篇:提高生物制品監(jiān)管能力 推動行業(yè)健康快速發(fā)展 2018/11/9
- 下一篇:中藥材價格上漲對整個行業(yè)的影響 2018/10/31